1. 首頁
  2. 輕理財

投資對了 不怕苦日子

An awesome picture


不投資就要過苦日子 鈔票與信心拉鋸

今年520總統就職典禮很不平靜,從5月19日開始,大批民眾聚集總統府前抗議,無論是小老百姓或是各政黨人士,這次的抗議目標非常一致:物價高漲,人民日子過不下去。

但是,看主計處的統計數據,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只上揚了1.44%,物價漲幅並不大。群益投信海外部投資長葉書弘解析:「就經濟學定義來說,現在確實不太算通膨;就投資市場來說,物價有上漲就叫通膨;對民眾來說,其實是感受到錢變少了、變薄了,不管物價漲幅多不多,痛苦感受就是會飆高。」

通縮來了 苦日子才真正降臨

這種「感受上的通膨」,代表民眾對未來的信心將不斷減弱,從今年百貨公司營運狀況就知道,業者直呼「買氣比金融海嘯時更冷清」。美國財經作家哈利.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更是提出嚴厲警告:歐美的債務問題太龐大,只想靠印鈔票解決問題,但消費者信心卻不斷下降,到最後,民眾有錢也不敢花,企業生存困難,全球經濟將陷入大蕭條。

如果消費者長期不願意花錢,那麼大家要擔心的不是通膨,而該認識一個目前僅在日本發生的經濟現象:通貨緊縮,簡稱「通縮」。台經院6所所長楊家彥表示「通縮和通膨相反,因為人們預期未來不景氣,物價還會下跌,所以縮手不消費。結果預期自我實現,物價真的再便宜也沒人想買,對經濟發展極度不利。」

物價下跌,聽起來對民眾應該是好事?其實不然。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類天性,因此推動了經濟成長率和物價向上,一旦這個天性被迫逆轉,開始節衣縮食,苦日子才真正降臨。

楊家彥指出,不妨想想中國崛起的時候,因為「中國製造」太便宜,讓許多產業已經先嚐到了通縮的苦果,像太陽能、LED 出現生產過剩、大幅跌價,鋼鐵報價也陷入低迷,眾多廠商無法生存,也連帶導致成熟國家產業必須外移、國內失業率提升。

印鈔票難救市
全球面臨通縮危機


外匯專家蔡佑駿(Joe)也解釋:「人類不怕通膨,通膨代表有消費、有生產;人類最怕的是通縮,沒人消費就不需要生產,公司裁員減薪,薪資會比物價下跌得更快。」

通常35歲前後是消費力最強的時候,Joe 觀察台灣人口結構,認為台灣消費力至2025年才會到達頂端,但這同時要搭配薪資來看。「台灣薪資不成長,職缺也沒有增加,資深人員遭遇減薪危機,新人出頭機會變少,這些都不斷減損台灣的消費力。」Joe 推估,台灣未來38歲時就達到收入顛峰期,導致台灣的消費力自2012年已正式反轉向下。

這股趨勢看來難以扭轉,就算是歐美大量印鈔也無解。Joe 分析:「熱錢會找到更好的去處,1990年之前,歐美代工機會大量轉移到當時有人口紅利(年輕人口多)的台灣,現在這些機會已經移往印尼、菲律賓、越南⋯⋯而且台灣的儲蓄率太高,沒有消費衝勁,加上房地產貸款嚴重擠壓了其他信貸和支出,台灣未來只有通縮,難有通膨。」

哈利.鄧特二世則認為,現在的印鈔政策只是「用吸毒減輕痛楚」,美國債務占GDP的比率和1929年泡沫頂端相比,足足高出了5倍,因此泡沫破滅的後果,也將比1930年展開的10年蕭條期更嚴重,中國長期的過度投資,更將造成「東西方泡沫連環破」,「未來10年,通縮是唯一可能產生的情況。」哈利.鄧特二世鐵口預言。

錢變薄、購買力下降
靠投資才能避免苦日子


似乎我們的未來正籠罩在沈重的氣氛中,但是大華銀投顧副總經理鄧盛銘笑說:「我身在金融業,就沒有預期通縮的權利!」這句話讓人莞爾。在他看來,短期內因為全球信心低落,「厭消費」的狀況會持續,民眾也願意忍受負利率把錢存在美債或定存,但是自2009年以後,經濟還是「以令人不耐的速度在成長」,所以他雖擔心通縮,卻不認為會真實發生。

康和投顧總經理陳冠賀和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也認為消費信心是受到短期影響。兩人都指出,之前政府宣布「一次性」的油電雙漲,讓民眾「一次性」被痛到,警覺心大起,立即停滯消費。其實國外的各項原料報價已經開始明顯下修,不用太擔心物價上漲問題,有些店家趁勢亂漲價,是造成民眾壓力升高的潛在原因。

若從長期來看,「通縮不至於,因為市場上的錢就是太多了!」陳朝燈指出,不管是美國的量化寬鬆或是歐洲的LTRO(長期再融通操作),還有巴西、印度持續降息,中國調降存款準備率且不排除降息,所有的動作都在「釋放資金」。鄧盛銘亦認為,「無論如何,各國政府一定要阻止通縮產生,所以會大開資金水龍頭,等到水龍頭關起來的那天,挑戰才真正降臨。」

「現在的局勢比較像『停滯性通膨』,也就是經濟成長放緩,需求下降,物價卻仍在走揚。」楊家彥說,在鈔票氾濫的情況下,通縮機率確實不高,但要留意熱錢會集中炒作特定物資,或不幸發生天災或戰爭,造成原物料供應短缺,便會出現停滯性通膨,此時掌握資源的投機家將會大勝,小老百姓則會苦不堪言。

「鈔票大量印出,只是沒有平均分配到大家手中,以及被金融機構先用來填補壞債問題,不敢輕易放款。」葉書弘提醒,除了要靠政策導引,例如像發放消費券規定要在期限內用掉,讓資金能順利流通至資本市場之外,民眾自己也一定要有警覺,「錢註定不斷變薄,鈔票購買力必定持續下降,如果不懂得靠投資讓錢增加、保住購買力,往後只會更痛苦的發現:『不但薪資沒成長,我的錢還如此不值錢!』」

選好標的 讓現金持續流入口袋


不管未來的經濟是通膨、停滯性通膨還是通縮,美國2輪量化寬鬆釋放出2兆美元鈔票,歐洲的LTRO 釋放出1兆歐元鈔票,世界已經多出折合3兆多美元的鈔票,但歐洲仍會持續用寬鬆政策拯救歐債,而美國第3輪量化寬鬆(QE3)的可能性,從未打消。

英國《金融時報》推估,若歐美持續寬鬆政策,和2008年相比,世界將多出近5兆美元的資金!(編按:包含新印的以及政策導引出的鈔票)也許,通膨或通縮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找對投資機會,讓這5兆美元全都進了別人口袋,自己的資產卻毫無增加。

因此,每位受訪的專家或許看法略有出入,但都認真思考自己的投資保值之道,以度過多空不明的時代。

其中,鄧盛銘強調的「三息」觀念—股息、債息和租息,能夠精確地說明,短期內先求有持續現金流入袋,長線再來操作資本利得,是必要的策略。本刊也特別針對目前特殊的局勢,在後續文章中,為投資人找出既不怕通膨、也能抵抗通縮的股票、基金和原物料商品。

◎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2012年6月號第57期

理財工具推薦

  • 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 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 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