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趕進度、又不想風險太高蝕老本,6招讓你晚投資早退休
在投資理財的行為上,過去耳熟能詳的理想狀態是:愈早開始投資愈好,隨著時間累積,財富也不斷累積。年輕時、有足夠的時間本錢,可以做大膽的高風險投資;但是,隨著年紀增長,離退休時間愈近,風險承受度愈低,投資人此時就應該趨向保守型投資。
因此,許多專家學者都會提供一個資產配置的小口訣,就是「100減去歲數」,得到的數字就是投資人目前可以配置的股票比重,其他部分就是債券和現金。例如,30歲的年輕人,可以把7成資金放在風險較高的股票標的,剩下的3成放在定存、債券等穩當的投資上;但如果是50歲的投資人,5成以上的資金就要轉為定存與債券了,股票的比重就得降低到5成以下。
時間有限
如何兼顧風險與報酬?
以上所說的都是傳統的投資理財觀念。但是,實際狀態卻顯然不是如此。現在大環境的殘酷現況是:起薪倒退回到10年前水準,偏偏現代人又有及時行樂的心態,35歲前有積蓄的人並不多,等到真正認真思考該進行理財,通常是到了中年之後。只是,大家又巴不得能早點退休享福,在「掐頭去尾」之後,投資年限被壓縮到只剩10幾年。
然後,現代人壽命不斷延長,退休後必須要應付20、30年的生活費,於是,理財時間變短,卻又希望有幾千萬甚至上億的老本當退休金。因此,許多人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目標,不得不選擇高風險、高報酬的產品,完全顛覆了傳統的理財觀——年紀愈大、風險性低的資產比重應該愈低。
這樣的行為,挑戰理財規畫專家們的能耐,究竟年紀較大的投資人,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兼顧報酬率和風險呢?——亦即風險要顧,投資人已經沒有太多時間的現實也要顧。
保誠投信專案管理暨電子商務部經理蔡奇益說:「過去年紀愈大、理財行為必須愈保守的觀念,跟現在環境現況比起來,確實出現了執行上的難度,我認為這個觀念可以做些微調整。」
富鴻理財公司副總經理王麗文也說:「這個觀念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但有一些解決之道,如果投資人能充分了解這些解決方案,就有機會平衡理想與現實互相牴觸的矛盾現象。」
美國精算師與加州高斯達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唐志倫強調,無論在美國或是台灣,政府提供的退休金必定不夠,自備退休金是一定要有的觀念,就算晚開始,還是有一些工具能達到較好報酬、較低風險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跟著大環境變動來改變工具」。
為了解決許多35歲以上投資人的兩難困境,專家們提出幾個跟傳統稍有不同的方法與觀念,讓想要「趕進度」的人,不至於因為風險太高擔心受怕,卻又能達到一個合理的財富目標。
觀念1
風險可能是自己給自己的
「在拼死拼活之前先想想,你真的需要這麼多錢嗎?」王麗文和蔡奇益不約而同,提出這個觀念。薪資低、晚理財已是不可否認的常態,不是只有少數人才有這個問題,與其空想著「我也要存1億元退休金」,不如好好精算,自己真正退休所需。
「行政院統計,現在各行各業的平均薪資是4萬元,退休後因為小孩也大了,必須買的東西之前也買了,日常開支應該比上班時低,約莫抓個3萬元。扣除掉勞保年金或國民年金的支付,一般人自備1000萬元,就算合理。」蔡奇益分析。
王麗文舉例,身邊有個醫生朋友,不斷的為要如何存到3000萬煩惱,希望報酬率能再拉高,但她精算對方的生活開支之後,發現其實只要1300萬元就夠了。「坊間會做調查,可能認知中2000萬元才是足夠的,但是每個人狀況不一樣,要根據自身條件來設定目標,才不會自己嚇自己!」
小 提 醒
治標前先治本,到底冒高風險趕進度,有沒有必要?拼命攢到的一堆退休金,會不會最後都是留給別人花呢?即使理財時間短,也不見得須要冒險。
治標前先治本,到底冒高風險趕進度,有沒有必要?拼命攢到的一堆退休金,會不會最後都是留給別人花呢?即使理財時間短,也不見得須要冒險。
觀念2
有時候必須練習妥協
「35歲開始理財不算晚,但是如果是55歲才要開始,離退休只剩10年左右時間,那我只能說,請學著妥協。」王麗文強調,再晚也要有個限度,如果離退休沒剩幾年,那麼要不就更晚退休,要不就是節衣縮食降低生活品質。
妥協,是為了至少不會落得一無所有。蔡奇益說,「當年紀超過50歲、卻還沒存下什麼錢的人,我只能建議他按照傳統配置,多買債券型商品,這時候只能以保住本金為優先,投資獲利是其次了。退休後的生活,自己也要懂得節制。」
小 提 醒
當風險承受度降為零,沒有專家願意建議積極投資,所以,對於還是想「試試看」的人,就要承擔連基本生活都不保的可能後果。
當風險承受度降為零,沒有專家願意建議積極投資,所以,對於還是想「試試看」的人,就要承擔連基本生活都不保的可能後果。
延伸閱讀:
>>晉身富豪的最後機會,35歲學投資
>>侯秀靜靠基金賺2千萬
>>47歲退休,陳揚明的遲到早退人生
>>不怕起步晚,陳聖儀46歲開始趕進度
>>20年存2千萬私房秘訣
>>6招讓你晚投資早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