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達:2月「大賣空」的投資警示
元月份全球股市延續去年的多頭行情,未料2月初卻展開一輪「大賣空」。這一回的全球股災,從2月2日美股暴跌665.75點拉開序幕,2月5日道瓊指數慘跌1,175.21點,跌幅達4.6%,盤中還曾一度跌了1,597.08點,緊接著2月8日又出現1,032.89點的大幅回檔,可謂是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道瓊「最黑暗的一週」。
總計到2月10日為止,這一輪資本市場的重創,全球股市的市值大約減少4.8兆美元,相當於跌掉日本2016年GDP總額4.9兆美元,其中美股少了1.6兆美元。此外,據基金追蹤機構EPFR Global數據顯示,至2月7日止,股票型基金一週內失血達306億美元,創2004年開始追蹤以來的最大淨流出紀錄,投資人擔憂,近9年的多頭行情即將正式結束。
4大因素
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盪
弔詭的是,這次的股票大跌,其源頭竟然是好轉的經濟情勢。2月2日,美國公布了亮眼的就業市場數據:失業率維持4.1%,為17年新低,已接近充分就業;平均時薪年成長2.9%,薪資成長率2.9%,增幅創2009年以來新高,超乎預期。投資人開始擔心通膨會升溫,促使聯準會(Fed)加快升息的腳步,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因而上升到2.868%,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高,觸發股市重挫。
再者,在此次的動盪走勢之前,美國股市已長期走高,這中間幾乎沒有什麼大幅修正整理,回檔壓力自然加大。還有,被廣泛運用於高速程式交易與高頻量化交易的「演算法交易」(又稱為自動化機器人交易),以及放空美股波動率指數VIX(恐慌指數)的交易所買賣產品(ETP),也是這波美股大跌的幫兇,因為一旦電腦程式自動演算「賣出」時,相關ETP被迫大量期權交易,也會加深大盤的跌勢。
因此,造成2月份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應是下列4大因素:升息加快的預期心理、公債殖利率大幅攀升、金融市場漲幅過大的回檔,以及程式交易與ETF商品的盛行,其中公債殖利率走高,尤須特別留意。
觀察聯準會政策動向
洞悉景氣循環週期
目前殖利率走高的市場不只是美債,歐元區公布去年經濟成長率高達2.5%,創下10年來最強勁的成長,消費者物價指數也都上揚,預期歐洲央行升息也為時不遠,歐洲各國殖利率齊揚。
殖利率高低不一定是最大的問題,比較大的問題在於攀升速度。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從去年8月的低點起算,已經上揚80個基本點(0.8%),反應的是對通膨可能升溫,與聯準會將會加速升息的憂慮。但是,太快速的上漲,確實會讓全球股市產生不安的情緒。
觀察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走勢,自2008到2016年中之間,呈現長期下降的趨勢,股市則呈現長期上揚走勢,股債雙漲持續約9年的時間,但在聯準會於2017年10月啟動縮表,不再購買債券之後,殖利率隨之飆升,已經升破30年來的下降趨勢線,顯示債券長年多頭結束;而美股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道瓊與標普漲幅2倍,科技股漲幅4倍,由於基期已高,自然應該多一些戒慎恐懼。
從過去100年的美國經濟史來看,自從有聯準會以後,利率就成為「景氣週期之母」。每一次經濟復甦,都來自於利率下降,但利率的持續上升,最終也會引發下一次的經濟衰退,就在這樣的循環中週而復始。因此,後續得緊盯聯準會升息與縮表政策的動向。
金融、能源及原物料族群
是現階段投資首選
現階段而言,勞動市場復甦與消費者信心,推動全球經濟同步成長、企業獲利強勁,加上企業的資本支出有望增加,全球基本面不錯。只是,從通膨升溫,走到聯準會加速升息,中間還有一大段路程,最近市場的反應,確實有些過於激烈。況且,去年12月美國核心PCE(個人消費支出)年增率為1.5%,低於聯準會的目標,應不致於立即改變今年升息3碼的判斷。如果利率是緩升格局,對美股的影響就較小,那麼這一次的回檔整理,可暫以「多頭修正」來看待。
建議採行多元化配置策略,因為防禦性布局,比較能夠平衡波動風險。隨著通膨逐漸增溫,諸如公用事業、電信公司等對升息較為敏感的類股,較易受到衝擊,也要謹慎觀察之前已經有過較高漲幅的科技股。金融、能源及原物料族群,則將是投資首選。區域部分,亞洲受惠於全球貿易活動回溫,與強勁的消費動能;大中華股市相對基期較低,而且上半年題材眾多,包括3月初中國「兩會」召開,落實「十九大」宣布的政策方向、「改革開放」40週年,以及6月MSCI權值納入A股,也都可留意。
最後,伴隨通膨可能升溫,各主要央行朝向升息的路徑,資本市場將從過去9年「流動性嚴重過剩」,走向「流動性收斂」。預期在往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主要的投資基調,將是安全、避險、防禦及穩健。在資本市場的操作中,居高思危,抱持風險意識及小心審慎的態度,確保過去多年的理財戰果,是絕對必要的。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8年2月號第1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