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徵退休後樂於做自己
從50坪華廈搬到養生村14坪套房
退休後你期待什麼樣的居所?前房仲集團董事長王念徵捨棄50多坪華廈,搬進養生村14坪的套房,她說,退休族最晚70歲要學習過老人生活,這樣的調整反而身心靈都能得到滿足。
農曆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但退休12年、74歲的王念徵第一次沒有與家人相聚,因為在3個月之前,她就計畫與幾個年過七旬、談得來的「老朋友」一起圍爐,每個人只須準備一道菜,十個人就有十道豐盛的菜餚,大家盡情談心、守歲。「搬到養生村之後,我才認清這裡才是我的家、我的樂園。」聲音宏量、健談的王念徵,不藏私地分享退休後的心境轉折。
退休之前,王念徵在房仲集團擔任董事長,是一個出門有司機接送,生活工作有秘書打理的企業女強人,1年前搬進養生村後,放下所有的身段,獨自學著找站牌、搭公車,第一次走進銀行,她才知道原來要抽號碼牌才有行員服務,這一切的生活日常對她來說都是新鮮事,「雖然有人覺得我越活越回去,但我認為這是一種進步。」
親人慢慢老去心生警愓
70歲後學習過老人生活
剛退休時,王念徵從沒想過自己會漸漸變老,「我的活動範圍沒有改變,腳步也很勇健,一樣能學習新事物,覺得自己不輸年輕人。」直到某一天見到70、80歲的兄姊必須坐輪椅進出、隨時有看護照顧,促使她思索進入退休中期,日子應該怎麼過。
單身的她說,雖然林口的社區大樓有24小時管理員,但除非病情嚴重,可以請管理員叫救護車送醫院;若只是一般小感冒、腸胃炎,究竟有誰能就近照顧?雖然也有很多好友可以幫忙,但這一點小事就要找朋友幫忙,心裡也會很過意不去,因此,她警惕著會有那麼一天,必須提早做好完善的計畫。
她以過來人經驗說,最晚70歲要學習「過老人生活」,因為70歲以後會老得很快,記憶力、反應及體力慢慢下降,「如果失去學習的能力,就會很難融入新環境。」有了這個想法,王念徵做了一個退休後最大的生活調整,她在72歲生日那一天,從50多坪林口華廈,搬進14坪的養生村套房,「這裡有護理人員,萬一發生意外就有緊急鈴,住得很安心,生活品質一點也沒有下降。」
記帳改變消費習慣
搬進養生村開銷更精省
回想退休日子,她坦言,前2年剛退休生活很混亂,慢慢理出頭緒之後,開始未雨綢繆擬定計畫,讓退休生活「更安定」,而她做的第1件事情就是記帳。
退休初期,王念徵對每月需要多少開銷完全一無所知,為了知道金錢流向,她回家第一件事是把皮包清空,收據整理好,記錄當日的花費,若發現零用金不夠,就再領錢補足,花了足足2年的時間,她才對自己的收支狀況了然於心。
也因為記帳,改變消費習慣。她說,以前朋友約碰面,林口出門直接搭計乘車到五星級飯店喝下午茶,幾個好友請來請去,每次開銷上千元。記了帳之後,發現1萬元零用金很快就不見,透過記帳找到服裝費、交通費的開銷大,慢慢改變消費習慣。
現在王念徵住在養生村,每天輕裝便服,社區內有免費健身房、游泳池、乒乓球等,不用多花交通費就能相揪朋友聊天、打麻將。她算過退休後的基本生活開銷,大約是退休前的75折,搬進養生村後,又比住在林口華廈再省下5成的生活費。
王念徵退休後做的第2件事,是做好退休金的規畫。她把原先中和30坪房子換成50多坪的華廈,並隔成1臥房、1客廳及1個大廚房的格局,退休前幾年,這間房子成為教會及朋友一起聚會、打牌的場所。直到決定練習「過老人生活」,她才搬進養生村,雖然要支付租金,但因為少了外食、應酬及交通費等,生活費用不增反減。
此外,王念徵整合帳戶、清點資產及現金,只保留1、2個帳戶方便管理,另一方面估算餘命,反推每年開銷,「當知道自己有多少錢、每月可以花多少,心裡反而篤定。」她說,很多老人惶恐,是因為搞不清楚有多少錢財,或是期待子女奉養,「萬一孩子失業了怎麼辦,如果不想成為孩子的負擔,退休老本還是得提早準備。」
學習斷捨離
人生可以很簡樸
目前王念徵把現金分3等份,分別放在美元、人民幣及台幣帳戶中,另一部分資產則投資在海外債券基金,每年5%穩定報酬,「退休金只要保本即可,賺得再多也是留給別人花。」
因為子女都在國外定居,王念徵甚至把後事及遺囑都安排妥當。有一年她趁著過年找來教會牧師及師母,2位見證人及律師,把他們分別介紹給自己的兒女認識並拍照存證,萬一不幸發生意外,一切都不會過度慌亂。
退休後王念徵做的第3件事是做好「放下」的心理建設。「這一點說來容易,但得不斷學習。」比如一開始週邊好友也敲邊鼓說養生村距離市區好遠、生活品質很差,她也擔心會不適應。但半年過後她認為沒有差別。
放眼望去房間裡一張床、一張沙發、一個小廚房就夠了,多餘的只是占空間,「從大屋換小屋要做到捨棄,能夠搬過來的物品就是需要的,其他都很多餘。」透過這樣的方法,她學習到斷捨離,發現人生可以很簡樸。
再來也要懂得放下世俗認同。她說,以前跟朋友聚會,聊天的話題不脫出國旅遊、美食,對先生或子女的抱怨;但養生村的朋友幾乎都是抱著「不想靠兒女」的想法,彼此容易談心、聊得開,話題也以現在的生活為主,不會有人問以前在哪裡工作、領多少錢、子女孝不孝順,沒有嫉妒與比較,可以全然地做自己。
她說,每一個人若能做到放下有形的物質及無形的私慾,就能更自在且開心的生活,流露出自然的溫度以及發自內心的開懷。養生村的老伴及好友個個都像家人,而這才是她心目中退休的最佳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