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老翁泣訴,花3成薪水看病實支醫療險卻不賠!原來保險不是萬能,自己存錢才更保險!
64歲的吳先生因右手手肘關節疼痛到醫院就醫,醫生看了一下他的病況,就跟他說:「你這個開刀也不會好啦!只要找一天做門診手術,用打針的方式,就好了。」於是,吳先生就利用一天休假時間到醫院找醫生進行這個「打針就會好」的門診手術,只是結帳時,吳先生看了自付醫療費金額嚇了一大跳,這一針居然要價1萬6,000元,超過他薪水的3成,讓他好心疼。但轉念一想還好有買保險,於是回家之後找鄰居保險業務員詢問理賠事宜。
鄰居保險業務員看了吳先生手上醫療單子,直接了當地跟他說:「你買的實支實付醫療險沒有賠這種門診治療方式喔!」吳先生非常氣憤的說:「你當初叫我買實支實付醫療險的時候,不是說住院會賠,門診手術也會理賠?現在需要理賠時你又跟我說這個不賠、那個不賠?難道每年繳3萬多元保險費是繳假的嗎?」
在得知保險不理賠後,吳先生也決定不再去複診,因為他怕醫生又叫他打針,又要自費花1萬多元,每年還要繳3萬多元保險費,他覺得負擔沉重,就決定改去別的醫院,看看有沒有其他便宜又有效的治療方式。
其實從吳先生買醫療險卻無法獲得理賠的例子,可以發現他犯了以下2個投保醫療險的錯誤:
錯誤1.完全聽信業務員
自己卻沒看保單條款
吳先生所犯的第一個投保錯誤,就是在買醫療險時,完全只聽業務員的一面之詞,業務員說住院、門診手術通通都賠,吳先生就信以為真,然而保險會不會理賠、什麼狀況下會理賠,可不是業務員說了算,而是根據保單條款而定。尤其保單條款就像是一部法律,什麼情況下才會啟動理賠機制,什麼狀況下理賠多少金額,保單條款上面寫得清清楚楚,因此建議在買醫療險時,一定要先請業務員提供保單條款,確認保單條款理賠的項目、金額是你需要的,如果你看不懂,務必請業務員說清楚之後再投保,才能避免在不清不楚的情況下買了自己不懂的保險,甚至未來不理賠的保險。
錯誤2.不是買了醫療險
看病就醫一定賠
吳先生犯的第2個保險觀念上的錯誤,就是以為買了醫療險,看病就醫就一定通通賠,其實會不會理賠還是要根據保單條款而定。就以吳先生這次在門診接受的治療,其實不是手術,而是施打「血小板濃厚液注射(簡稱PRP)是一種低侵入性的新治療方式,主要治療對象是慢性肌腱、韌帶、或關節炎疾病。
吳先生在聽到醫生建議使用這種治療方式時,誤以為這是一種「門診手術」,但其實這不算是「手術」,而是一種健保不給付,需病患自行付費的治療方式。在沒有很切實了解醫生的治療方式與自療費用,也沒有先詢問保險業務員或先檢閱保單條款看看這種自費治療方式保險是否理賠,等到治療完之後,才申請保險理賠,結果答到的答案卻是不理賠時,導致吳先生誤以為「保險是騙人的」。
因此建議民眾在買醫療險應該要建立兩個正確保險觀念:
正確觀念1.買醫療險時
了解保障範圍
其實,商業保險不是萬能,更不是發生任何狀況保險就一定賠,因此建議民眾在買保險之前,一定要先好好了解保單條款的理賠認定、理賠範圍、理賠金額,並且確認自己真的瞭解這份保單的保障範圍再投保,才能降低因「誤解」買錯保險,或因誤解對保險造成誤會。
正確觀念2.買了醫療險
還是要額外存1筆醫療金
另外,在醫院就醫時,最好先確認醫生建議的治療方式、治療費用,確認自己可以接受,或是可以多看不同醫院詢問不同醫生是否有其他的治療方式,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由於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治療方式不在醫療險的理賠範圍,如果你想要接受更好的醫療品質,除了買醫療險之外,一定還要額外再多存一筆醫療金,用來支付醫療險不理賠、卻能減輕疼痛、提高醫療品質的自費醫療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