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退休金 高收債快一步
如果今天要從台北到高雄,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搭高鐵,因為速度快又方便,而且誤點機率低,可以掌握接下來的行程。從這個角度來看退休金的規畫,如果能夠抓出退休後每個月所需開銷,有多久時間可以準備,未來的退休生活將增添許多安全感,而固定收益型的商品就是一個選項。
許金濱,一位因中風而行動不便的阿伯,靠著買月配息債券型基金,每個月領到9萬元退休金。這是去年本刊4月號曾報導過的封面故事:〈只靠債券基金,月領9萬退休金〉的真實案例。引起很大迴響。
10年長期投資
配息債比儲蓄險多領133萬元
當然,過程中故事主角也頻摸索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退休生活無虞。曾經他把出售店面的錢,買了4張6年期到期一次領回的躉繳儲蓄險,結果,因為資金都卡在保單裡面,反而在需要用錢時,必須透過保單質借,才能把錢拿出來使用,相對提高了資金成本。之後,他調整資產配置,做足功課,深入了解高收益債券基金的本質和配息情況,這才讓他的退休生活有源源不絕的現金流。
根據摩根資產管理公司4月進行的兩岸投資人退休意向調查,多數投資人希望能在51∼60歲退休,而台灣和中國各有32%∼34% 的投資人認為,準備新台幣500∼1000萬元是合理水準。至於台灣人用來儲存退休金的前4大投資工具,分別是保險(64.6%)、定存或現金(58.2%)、基金(43.8%)和台股(42.9%)。
調查結果顯示,保險仍是國人最愛的退休規畫工具,但,其實保險要買對不買多,才能多存退休金,尤其不應該一味仰賴低保障、低報酬的儲蓄型終身壽險,因為這將讓退休金的儲存呈現龜步行進。那麼,究竟退休金規畫該怎麼安排最有效率?
買高收益債存退休金
用10年眼光看待
現在就來試算一下,同樣一筆錢拿來買還本型終身壽險和買月配息高收益債基金的差距。
以某家保險公司推出的還本型終身壽險為例,40歲男性投保,保額50萬元,每年繳77萬2082元,繳費期間6年,6年下來共繳463萬2492元,繳費期間每年可領保險金額3% 的生存保險金(50萬元×3% =1萬5000元);繳費期滿後,每年可領保險金額20% 的生存保險金(50萬元×20% =10萬元)至身故為止。
若買1檔年化配息率約5.5% 的高收益債券基金(以目前國人投資金額最多的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基金,過去1年的平均年化配息率來計算),申購基金包括手續費(以牌告打5折)計算,每年投資77萬元,手續費為5775元(77萬元×0.75%),6年下來共投資465萬4650元,雖然投入資金比保險多出2萬2158元,但同樣放10年,保險只領到57萬5000元,債券型基金則領回190萬9050元,足足多領了133萬4050元!相當於每個月可多領逾1萬元。如果再多放10年,領回的金額又會再差更多!
從這裡即可看出不同理財工具的效果大不同。當然,兩項工具的原始精神並不一樣,一個是保障型商品,一個是投資型商品,但若回歸到「領到多少收益當做退休金」的初衷,且在不需要壽險保障的需求前提下,透過月配息高收益債基金,確實可創造出較高的資金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