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理「心」再理債,利用2方法克服盲點,避免窮一輩子
誤入心理帳戶陷阱 讓你窮一輩子
理債要先理「心」,而這裡所謂的心是指心理帳戶,因為人是不理性的,因而存在許多心理帳戶盲點,唯有認清自己的心理盲點,才能更聰明用錢、快樂花錢,邁向財務自由。
身形高大,一臉斯文的俊科,擁有推拿整脊專業,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這麼努力的年輕人,為什麼還是沒錢?經過深度訪談後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他的「心理帳戶」在作祟,導致他做出一連串錯誤的金錢決策,造成收支失衡、負債越滾越大。
其實,俊科的財務狀況正是許多勤奮打拼小資族的血淚寫照。要掙脫財務惡性循環,第一步就是要先了解什麼是心理帳戶,才能克服心理盲點、理性消費,進而成為支配金錢的主人,跨越財務自由門檻。
什麼是「心理帳戶」?用1萬元舉例,小明幫客戶寫文案,賺了1萬元,又獲得老闆頒發的1萬元年終獎金,非常幸運地,他買彩券也中了1萬元獎金。猜猜看,他會怎麼花這些錢?
一般情況下,工作賺來的1萬元,通常會放在「辛苦錢」心理帳戶,不敢亂花;1萬元年終獎金會放在「消費」心理帳戶,拿來買心儀已久的商品;至於1萬元彩券獎金,則會放在「揮霍」心理帳戶,隨意花光光。
明明都是等值的1萬元,卻因為把錢放在不同的「心理帳戶」,結果花錢的態度與方式有所不同。這就是心理帳戶作祟,造成的不理性金錢行為。
盲點1
把借來的錢
當作是別人的
在訪談時,俊科多次強調:「我對錢沒有安全感,因此很努力地工作,不想讓另一半為了幾千元煩惱。」他自認生活支出很節省,都有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但是深入詢問,發現他在「借錢」方面卻很大方。例如,用保單貸款借錢給朋友,向銀行借信貸做投資,就連去西藏心靈之旅的旅費也是用借的。面對保單貸款、銀行信貸必須支付的4%、7%以上利息,俊科毫無「感覺」,完全不會心疼那些浪費掉的利息錢,因為在心理帳戶上,他把借來的錢,當作是別人的錢。
保單貸款、銀行信貸,這些借出來的錢就不是俊科的錢嗎?當然是,而且是他透支自己「未來的薪水」,再加上好幾萬元的貸款利息。但他在做借錢決策時,卻沒有把這些錢當作是自己的血汗錢般看待,才會導致利滾利,負債節節攀升。
盲點2
認真工作賺太慢
靠投資才賺得快
俊科因為看到朋友逛個街就買房,或利用不同思維買到便宜新車,驚覺自己腳踏實地工作賺太慢,應該學朋友聰明投資靠錢滾錢。於是繳6萬元學費去上某個名師的理財課程,只是上完課,老師說若想進一步知道賺錢秘技,就要再花3萬元上更進階的課程,但他已經沒錢繳學費,怎麼辦?於是他就刷卡!在不斷追課下,欠下大筆卡費。不但沒有輕鬆靠投資賺到錢,反而要更辛苦地工作賺錢還債。
事實上,俊科在追課過程中,陷入「沉沒成本」的迷思,他認為既然已經花6萬元上課,當然還要花更多錢上進階課,才能讓先前已投入的學費值回票價。但後來他發現,這位名師根本不是靠投資賺錢,而是把理財課程當直銷賺錢,他才毅然停止上課,避免招致更大的浪費。
「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身才是最會賺錢的印鈔機,專注本業賺錢能力,才會離財務自由越來越近。」安睿宏觀首席理財規劃顧問田逢曉鼓勵俊科,要以本業為主,理財為輔,腳踏實地、按部就班,才能把生活過好。
「就像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們很難在有限的生命裡做很多事情,又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完美;那寧願少做一點,卻把每件事情都做好。」《別當正常的傻瓜》作者、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在書中提到「少比多好」。
盲點3
要給家人幸福
就是賺越多錢越好
俊科之所以負債,最大原因就是希望賺更多錢,讓自己的生活費夠用,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每年可以前往西藏進行心靈之旅。然而,錢真的是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幸福嗎?
為了賺更多錢,俊科舉債上課,結果花更多時間工作,反而失去陪伴家人的時間,幸福感也離他越來越遠。這也是多數人的心理帳戶盲點,以為賺越多錢才會越幸福,但其實正確的做法是善用現有的收入,增加自己與家人的幸福感。
例如不要負債,就能省下好幾萬元利息,就能少工作幾天,把省下的時間陪父母好好吃頓飯,這是不用拼命賺更多錢,就能得到的簡單幸福。
「幸福程度未必和財富成正比,在資源有限下,一樣可以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奚愷元舉美國為例,近50年來,美國人均GDP成長近3倍,也就是現在的美國人比他們祖父輩富有3倍,但是他們卻沒有比50年前的美國人幸福3倍。
因此,一般上班族更應該學習的是,如何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把幸福極大化。例如俊科在參加完理財健診後,田逢曉教他如何分類記帳,像是一般的生活開銷、月支出、年度支出等,每月薪水入帳要先預存年度支出,包括保險費、稅金等,這樣才不會又刷卡舉債繳費。「以俊科的收入來看,只要做好收支管理,錢一定夠用一輩子。」田逢曉這樣說。
2方法克服心理盲點
成為支配金錢的主人
田逢曉也建議小資族,千萬不要誤入心理帳戶「錢越多越幸福」的陷阱,並利用以下2個方法,克服心理的盲點與不理性,進而增強金錢決策能力。
方法①:計算錢多少才夠。
正因為俊科在參加理財健診前,一直認為錢賺越多越好,結果卻在漫無目的急著賺錢的心態下,被推入負債深淵。而參加理財健診之後,在田逢曉引導下,他試著具體量化自己到底需要多少錢才叫幸福,包括:夠用的生活費、每年帶父母出國,以及一趟心靈之旅等。
方法②:練習做財務盤點。
有了具體而明確的金錢目標後,接著就要整理自己的資產負債,了解距離目標還有多遠。在經過財務盤點後,以俊科的收入來看,只要做好收支管理,就可以達到他嚮往的幸福境界。「現在花錢時,我知道這筆錢是可以用的,就覺得很安心。」俊科說。
從俊科的故事,你是否也看到自己的心理帳戶盲點?如果是,不用太懊悔,從現在開始按照以上2個方法練習,就能逐步克服心理帳戶的盲點,對所有的錢都一視同仁,就越有能力做對金錢決策,人生就會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