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保單都是保險局審核通過的合法商品,但為什麼購買儲蓄險會釀成糾紛呢?關鍵就在於:行銷商品的「人」是不是用錯誤的方式,讓保戶買到不適合的保單。在「沒說清楚」的誤導下,可能使得消費者買了儲蓄險不但存不了錢,還要面臨解約後賠錢的窘境。究竟保險業務員、理專最常用的銷售話術有哪些呢?以下用6張圖告訴你! 話術1:買儲蓄險可以強迫儲蓄、存退休金 話術2:還本金可以拿來繳保費 話術3:保費有去有回,領夠本! 話術4:沒錢繳保費,用保單貸款不用還! 話術5:退休後需要錢,可以每年提領 話術6:保單報酬率超過銀行定存利率 保單管理神器「保險小存摺」App,等你來體驗:https://supr.link/AFnD2
存退休金,真的很困難嗎?其實,只要你是勞工,現在開始,只要每個月多存6%薪水,退休金就可能多1倍! 真有這麼簡單嗎?算給你看就知道。例如小資女惠琴月薪3萬6千元,雇主每月幫她提繳退休金,假設她在65歲開始請領月退休金至85歲,依照她的工作年資35年、薪資成長率1%、投資報酬率3%計算,她每月約可領取1萬414元勞退月退休金。 但如果惠琴每月再自提薪資6%至勞退專戶,那麼在相同條件下,65歲後每月可領2萬828元,等於領了雙倍的勞工退休金,相當於所得替代率57%,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可以看到,只是每月多存6%薪資,而且是存在勞工退休金個人帳戶,就能在65歲退休後,每月領2萬元,過基本退休生活。 只要勞工願意善加利用勞退新制帳戶,每月自提6%工資,不僅可以節省所得稅,又能強迫儲蓄到60歲才能提領,非常適合口袋有破洞、理財零基礎、無法承擔風險,又不想花時間研究投資標的,只追求保本以及報酬率比通膨高一點的勞工,只要利用勞退,就能加速存到雙倍退休金。 看到勞退自提6%,少少金額卻創造驚人的複利理財效果,讓現年50多歲的修銘有些懊悔,因為早在10年前就有朋友跟他說自提6%的好處,但他不僅沒有行動,反而因為缺乏理財目標,把6%薪水拿去吃喝玩樂,全部花光光,現在他直說:「超可惜的!」 CWMoney 理財從記帳開始>> https://bit.ly/2YbX62l 存錢小豬公 養成每日存錢習慣的最佳助手>> https://supr.link/E0Nbu
守護自己的權益 轉職保險調整攻略 根據人力銀行年初公布的「年後轉職與國外工作調查」,預估年後潛在跳槽族約有822萬人,創下10年新高。若有轉職的規劃,勞健保、商業保險該如何調整?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我不幹了!」25歲白領青年小吳因為厭倦工作內容,打算在連假結束後向公司請辭,但這是他第一次離職,也還沒找好下一份工作,因此不知道在保險的調整上,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健保紀錄不可中斷 待業時投保有2種選擇 首先,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凡符合參加全民健康保險資格者,一律要加保,不能中斷,若投保紀錄中斷,將無法持健保卡就醫,必須自行墊付醫療費用。 要特別注意的是,月底與月初離職,健保的繳納人不同,若小吳在月底離職,公司仍須幫他代扣健保費繳納;但若小吳在月初離職,他就必須退還公司在薪資中代扣的健保費,並自行在外加保,因此保留離職當月的薪資單,以免勞資爭議也非常重要。 待業時要投保健保,未婚的小吳有2個做法:①若父母仍有工作,可以眷屬的身分依附投保;②至戶籍所在地的鄉鎮市區公所補辦投保手續。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根據健保法第10條規定,公職人員、公民營事業受僱者、雇主或自營業主、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自行執業者,是不能以眷屬身分投保的。 而若無法透過眷屬身分加保健保時,可透過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補辦投保手續,每月應自付保險費為定額749元,榮眷為375元。 沒工作不可投保勞保 補繳保費無法累計年資 勞保的部分,公司會幫小吳申請退保,而勞保的效力,會在小吳的公司將退保申請表送達勞保局當日的24小時內停止。 如同健保一般,勞保在轉職時也可能歷經中斷期,就有民眾好奇,勞保中斷期間,原有的勞保年資是否會消失不見?對此,勞保局表示,「勞保被保險人退保後,原有的勞保年資會予以保留,未來再受僱從事工作參加勞保時,無論停保的期間有多長,勞保年資均會合併計算。」 但和健保不同的是,勞保是採申報制度,未工作期間不得參加勞保,所以無法透過補繳保費補計年資。 而在沒工作的期間,小吳能否透過產業工會加保勞保?勞保局指出,沒工作就不能加保!能透過工會加保的人,僅限實際從事本業工作並以所獲報酬維生,沒有一定雇主的勞工或自營作業者,才能由所屬本業職業工會申報加保。 失業還能保勞保的狀況有被裁員或自動退休,且勞保年資已滿15年以上,當年齡或保險年資還未到達申請老年給付的條件時,可在被資遣或退休離職的2年內申請繼續參加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 而除了最基本的勞健保,轉職時在商業保險也有3點需要注意。 內勤轉外勤保費變高 未通知變更理賠將打折 第①點:辦理契約變更、更改聯繫資訊。有些民眾投保時登記的收費地址是任職的公司,這時,就必須在確定轉職後進行聯絡資訊的更改,以免因為扣款失敗影響保單效力。 第②點:檢視保險需求。由於一般公司行號幫員工投保的團保,多以意外險或壽險為主,所以離職後,若沒有這兩類保險,就要視需求加保。 第③點:申請職業等級變更。全球人壽建議,若轉職應主動跟保險公司確認是否需進行職業等級變更的申請,若是從內勤轉換到外勤,工作性質及風險差異較大。 又因意外險保費是以工作職業等級計算費率為基準,通常內勤工作屬於保費最便宜的第1級職業,而外勤則是保費略高的第2級職業。從內勤換到外勤的職業等級調升,意味著保費將被調高。 全球人壽表示,若保戶轉換工作,未跟保險公司申請轉換職業等級,未來若發生意外事故,拿到的理賠金就可能會打折扣。
若說到去(2018)年最熱賣的投資型保單,必屬「目標到期保單」,整體保費收入從前年約165億元上衝至去年的1,170億元,暴增7.1倍,發行的壽險公司也從2家增至10家,若以去年前11個月,整體壽險業投資型保單初年度保費(FYP)收入4,698億元推算,目標到期保單約占25%,儼然成為投資型保單的主推商品。 目標到期保單 具有保障與投資功能 儘管目標到期保單賣得嚇嚇叫,但實際詢問10位民眾,有9位都不知道什麼是目標到期保單,就連保險從業人員,有些也不清楚自家產品的設計邏輯。其實,目標到期保單就是一種投資型保單。 目標到期保單是提供保障功能,並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產品,可分為「壽險」及「年金險」兩種類型。檢視市面上目標到期保單,多以「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變額年金險」幾種名稱表示。不論是哪一種投資型保單,皆須扣除保費等相關費用後,才是淨投資額。 而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債券基金,在基金成立之初,會預定一個到期時間如4年或6年,當預設的期限到時,基金即解散,將本利退還給投資人。 保險業者表示,在目標到期保單的設計上,會先設定基金到期日,再挑選相當年期的債券標的約50~100檔,做為一籃子的投資。而在這些債券中,投資等級債券比重不得低於60%,平均信評為投資等級(BBB-)以上,投資期間如未違約,則可依基金設計於投資期間持續領取配息、滿期領回投資本金,或於滿期一次領回投資本金與利息。 因此,許多業務員以「保本」、「保息」、「比定存高的報酬」等話術,推銷這類投資型保單。目標到期保單持有到期,便能享有最高8%的配息率和本金返還,這樣看似簡單又能穩穩賺,吸引許多想獲得高報酬的保戶一窩蜂買進。 隱含3大風險 當心不保本 得不償失 但目標到期保單真有如此簡單?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不久前公布的107年下半年「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主要檢查缺失」,就首度直指目標到期保單的問題。 檔案中指出,「金融機構對目標到期債券基金銷售文件之說明事項,未建立相關監控機制、或銷售文件過度強調收益報酬,未以衡平及顯著方式表達基金涉及之風險及費用、或有誤導投資人為保本商品之虞。」金檢局指出,針對這問題銷售單位應加強文件審核作業,平衡揭露投資風險,以落實法令遵循及消費者保護。 以今年2月13日甫募集完畢的「南山人壽鑫滿富利變額壽險」為例,此商品是連結復華10年到期新興市場債券證券投資信託基金。若投保前有檢視保單內容,就可以發現,保單上明列預估持債數為50~100檔,基金的平均信評為BBB-投資等級債,投資的區域則以全球新興市場債券為主,風險等級為RR3。 風險收益等級RR3,代表的是投資風險為「中高程度」,以追求資本利得及固定收益為目標,通常會同時投資股票、債券或是較高收益的有價證券,但也會有價格下跌之風險。主要投資的基金類型為平衡型基金、非投資級(標準普爾評等BBB級,穆迪評等Baa級以下)的已開發國家公司債券基金、新興市場債券基金。這就奇怪了,坊間號稱保本、保息,簡單持有到期的投資型保單,怎麼風險等級會是RR3?以下就來分析原因。 風險1 非投資等級債,最高有48%機率會違約。 檢視目標到期保單連結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商品,便能知其原因。以某家投信公司發行的6年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為例,到該檔基金的投信公司網站查詢「公開說明書」,可見這檔6年到期的產品中,總共投資35檔債券,其中包含5檔政府公債、5檔金融債券,以及25檔公司債。 接著再下載基金「月報」,就能看到該公司6年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持有標的的「信用評等」比例。A級債券的投資比例占整體的6.19%、BBB級為最大宗,占53.42%,BB級與B級則分別占26.27%、11.86%。根據標準普爾指數,BBB等級以下之債券為非投資等級債,統計這檔基金投資等級債比例為59.61%,非投資等級債比例為38.13%。 這代表什麼意思?財經作家怪老子曾根據標準普爾公司數據,統計1981年至2009年,各信用評級5年內違約率,就發現BBB以上的投資等級債券,違約率非常小,AAA或AA等級的公司債中,5年違約率都小於0.4%,即便BBB等級也不過2.53%。但一到了BB等級的公司債,違約率就大幅提升到9.5%,B等級的公司債違約率甚至一下躍升至22.3%,更別說CCC~C等級違約率高達48%,等於將近有一半的機率會違約。 再回過頭來看就會明白,這家公司發行的6年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因為非投資等級債比例為38.13%,是RR3中高程度風險。所以,該目標到期保單產品和市售強調保本、保息、存退休金所需要的「保守型投資方式」,實際上根本大相逕庭。 風險2 投資外幣計價的保單要考量匯率風險。 目標到期保單除了有新台幣計價之外,還會有美元、人民幣等幣別可供選擇。若是選擇外幣計價的產品就代表消費者除了要承擔違約風險之外,還必須考量匯損問題。因此有業者私下建議:「民眾可考慮進行多元幣別配置,降低外幣投資風險。」 風險3 提前贖回可能不保本。 另外,許多人會忽略目標到期保單仍有「贖回」的風險。所以,別再只是一味聽信業務員說的話! 產品說明上都有註明,目標到期債券基金「並無保證收益」,基金所持有的債券價格會隨市場變化而波動,並隨到期日接近逐漸趨向債券面額,如投資滿期「無信用事件發生」才可領回本金,所以投資人應以持有基金至滿期為目標,若中途贖回須以當時基金淨值計算損益,且須負擔2%不等的提前贖回費用,可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投資與保障想兼得 選購時把握3原則 檢視目標到期保單,會發現風險比想像中高許多,所以投資人在選擇這類產品前,應把握以下3原則:多元配置、風險控管、以持有至滿期為目標。亦即購買不同幣別的保單,投資後應定期至壽險公司或基金公司網站查詢、檢視基金淨值、月報及相關資訊,並持有保單至滿期為止。 又或者,我們可以簡單一點看,將保險與投資分開。保險博士邱正弘在《保險私房學》一書中強調:「投資型保單既然分為保險與投資,就代表適合者不僅需要擁有保障需求,也必須擁有足夠時間,才能讓投資發揮時間與複利的最大效益。」 這代表較保守、無法承受投資風險者,以及沒有太長投資時間者如老年人,並不適合「投資型保險」,而有保障與投資需求的年輕人較為適合,但若是想追求高獲利的年輕人,可直接進行投資,無須透過投資型保單而被販售管道多扒一層皮,並將省下來的錢拿去買小額高保障的「定期壽險」,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隨著國人平均餘命增加,以及家庭、社會環境的急遽變遷,台灣中老年人想守住錢財安穩度日沒有以前容易,認識並透過信託方式保障財產,以維持老後基本生活已刻不容緩。 高齡80歲的蘇先生,育有1兒2女,因為跌倒造成行動不便,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蘇先生的兒子認為,按傳統觀念只有他能繼承家產,擔心父親一旦往生,遺產便會由所有子女均分,所以想趁父親仍在世時,取得其名下所有財產。雖然女兒們也常回家探視、照料父親,但蘇先生仍須請看護照顧並支付費用。蘇先生擔心一旦財產被兒子取走,自己是否還有能力安度晚年。 人一步入老年,隨著已無固定收入,體況又不如從前,總不免有許多擔憂:擔心生病沒錢治療、配偶或子女爭產造成家庭失和;更有許多人擔心被子女遺棄,孤老終身。 西方社會近年興起對老人虐待的研究,加拿大學者Podnieks曾經針對2,000位65歲以上老人進行隨機抽樣,研究結果顯示,曾經遭受財務虐待的老人最常遭遇「金錢濫用」,其比率高達千分之25,比生理虐待高出5倍之多,換言之,老人的財產或任何老人年金等資源容易遭他人侵占、詐欺或偷竊。 將資產交付信託 避免旁人覬覦 回到故事最前頭,擔心兒子爭產的蘇先生,後來做了什麼處理?原來,他將手上存款交付信託,用在照料自己身上,由其中1位女兒擔任信託監察人,每月定期撥付6萬元至蘇老先生帳戶支應看護費及醫療費所需。透過信託的安排,蘇先生不但避免了兒女爭產糾紛,還能確實將財產用在照料自身晚年生活上。 像蘇先生一樣,透過信託安置晚年財產的做法越來越常見。「信託」緣起於英國,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委託他人管理財產的制度。根據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編撰的《老人財產信託操作手冊》,成立財產信託,委託人必須將「財產權」轉移至受託人,而所謂的財產權,像是不動產、股票、債權等能用金錢計算價值的資產,都可以成立財產信託。 而財產信託又分為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的「公益信託」,以及為自己或特定受益人成立的「自益信託」。合作金庫商業銀行信託部主管表示,民眾最常利用自益信託,「目前合作金庫公益信託的目的多以清寒家庭之急難救助、醫療補助等為主,而在私益信託方面,目前承作最多的為老年安養自益信託。」 申辦財產信託服務 須支付3項費用 說到信託的費用,大部分銀行都有承作門檻,但也有部分銀行沒有,須視個案狀況而定。至於承作信託的費用,合作金庫信託部主管則指出有簽約費、管理費及修約費3種費用,簽約費是一次性費用,依照各銀行規定為3千至5千元不等,也有銀行不會收取;管理費是依信託財產金額按年費率計收,通常在財產淨值的0.2%至0.5%不等。修約費則是修訂契約時,所要付出的一次性費用,目前主要銀行的修約費都是1千元,僅台灣中小企銀是每次3千元。 考量到手續費成本,儘管有些銀行承作信託的門檻不高,或者沒設立門檻,民眾有需求仍須評估自身狀況,譬如3萬至5萬元,在成本考量下就不適合辦理信託業務。 若擔心老後子女不孝,透過信託管理財產,會是讓人能安養天年的好方式,畢竟付出一點費用,就能免除意外失去財產的擔心;百年後也能在信託機構的監管下,將遺產交給自己真正想照顧的人。
Q :桃園藍先生問: 實支實付險可以買幾家、幾張,購買上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張佳瑩 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 「實支實付」醫療險的定義是,以健保身分就醫時(門診手術、住院),保險公司按被保險人醫療期間內所發生,且依健保規定應自行負擔及不屬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之各項費用核付。由此可知,實支實付險的理賠依據為「醫療收據」。至於理賠項目、金額上限,則視各保單條款約定。 基於「損害填補」原則,以及金管會於民國100年實施「人身保險通報作業實施要點」,各被保險人在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時,皆會通報。此外,只接受醫療收據「正本」理賠的保險公司,在保戶投保時,也會查詢該保戶是否已有投保其他家實支實付醫療險。 由於醫療收據正本只有1份,因此,民眾即使投保多家接受正本理賠的實支實付險,但申請理賠時僅能選擇1家。除非是購買可接受「副本收據」理賠的保單,才可投保多家,並向各家申請理賠。目前市面上常見能接受副本收據理賠的保險公司有:遠雄、台壽、元大、全球、中國。 在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時,需要注意以下3重點: 重點①:除了是否接受副本收據理賠外,仔細審閱醫療險的條款也是重點,包括:雜費額度、門診手術額度、最高續保年齡、是否保證續保等4個要項,才能清楚自身權益。 重點②:須特別留意所謂「副本」收據不是「影本」收據,副本收據需向醫院申請,並於收據影本蓋上由醫院具名的「與正本相符」章。 重點③:如果想規劃雙實支保單,在投保第2張時一定要主動告知保險公司,已經持有其他實支實付型保單,以免影響日後理賠權益。
買了醫療險,就什麼病都能理賠嗎?罹患癌症,癌症險一定會賠嗎?民眾是否也對健康險有以上的誤解?為了釐清健康險的真相,特別提供出民眾投保的十大迷思,並提供正確的投保觀念,以作為投保健康險時的參考。保險專家特別提醒,投保健康險後,在收到保單時,最好要從頭到尾看一遍保單條款,尤其是除外責任部分。 另外,如果碰到生病住院等醫療行為時,最好在第一時間通知妳的保險業務員,通常業務員都會告知被保險人就醫所需要注意的流程,並且提醒,在醫師診斷書上一定要有的診斷字眼,這樣一來,民眾在申請醫療理賠金時就可以更加順利。 迷思:一定要買終身醫療險 正解: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買終身醫療險,還是要看投保預算。以14歲以下的小孩為例,終身醫療險日額1000元,年繳保費即超過1萬元,如果一家四口各買一張,年繳保費就超過4萬元,這還不包括壽險、意外險、定期醫療險等,因此,還是得看預算來決定投保與否。有些終身醫療險則不見得是終身都有保障,像是倍數型終身醫療險,保障額度用完了,保單也就終止了,另外,帳戶型也有保障額度限制。 迷思:保了健康險 生病、住院一定賠 正解:不一定。要等保單生效,且等待期過後,生病、住院才會理賠。一般醫療險的等待期是30天,重大疾病險的等待期依各家保單不同,30天、60天、90天的情況都有,癌症險則為90天。而且在「診所」住院不會理賠,因為診所不符合保險公司所定義的「醫院」;此外,如果忘了繳保費或故意不繳,保單就會停效,在停效期間生病住院是不會理賠的,就算兩年內保單復效,在停效期間所產生的疾病住院,也可能不會理賠。 迷思:過了觀察期罹患癌症 癌症險一定賠 正解:不一定。有些保險公司的癌症險會把原位癌、因癌症引起的併發症、標靶藥物、皮膚癌情況列入癌症險的除外責任內,也就是不予理賠,所以即使保單生效、且過了90天的等待期,萬一保戶罹患的癌症屬於除外責任,保險公司還是不會理賠。另外,很多癌症險都是倍數型,也就是理賠有一定的總給付上限,一旦超過總給付金額,保單就會終止。 迷思:買還本型醫療險 保費可退還比較划算 正解:對年紀大(例如60歲)的人來說,有一定的積蓄,還本型醫療險能讓他們的醫療保障延續到80歲,就算往生,也可退回保費;但對年輕族群來說,買還本型醫療險等於買定期醫療險再加上儲蓄險,年繳保費會相當高,負擔比較重,可能會影響到其他投資的金額,因此要考慮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資屬性。 迷思:只要動手術 手術險就一定賠 正解:錯。因為得看是動什麼樣的手術,例如割雞眼或刀傷縫合對保險公司來說,是一種「醫療處置」,並不會給予理賠。而且有些手術險是規定一定要「住院」,動手術才會理賠,但隨著醫療發達,有些手術根本不用住院,只要在門診就能處理,因為沒有住院,所以也就不會理賠。 迷思:重大疾病險 會理賠所有重大疾病 正解:錯,目前保險公司所定義的重大疾病只有7項,包括癌症、腦中風、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慢性腎衰竭、重大器官移植、癱瘓,而這7項也是目前國人最常見的十大死因,所以,如果你不是罹患這7項重大疾病,即便購買了重大疾病險,保險公司還是不會理賠。而且如果不幸同時罹患兩種重大疾病,通常只會給付一次,而且給付完保單就終止。 迷思:健康險買愈多愈好 正解:錯,靠保險賺錢是錯誤觀念,因為保險的本意是為了預防自己萬一發生風險產生財務損失,可以靠保險理賠金來彌補財務損失,但保險絕對不是賺錢的工具,所以不是買愈多愈好,而是夠用就好。況且人一輩子生病住院的時間也絕對比不生病的期間還要短,但是保險費卻是每年都要繳,甚至有的要繳一輩子,就是一輩子的負擔。 迷思:愈早買愈便宜 一次幫小孩買最高保額 正解:不一定,要看父母的投保預算,而且一般的健康險會有投保保額限制,例如日額3,000元或日額5,000元。有的保險公司還會針對5歲以下的小孩做健康險投保限制,例如終身醫療險日額只能買1,000元,要等5歲後才能提高保額。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健康險保額夠用就好,同時符合全家人的總投保預算,才是最精明的保險消費者。 迷思:長期看護險 生重病請看護就可申請 正解:錯。其實長期看護險要看被保險人是否符合保險公司所謂「長期看護」定義。長期看護險的理賠規定相當嚴苛,要符合「失能定義」或「認知損害」其中一項。其中「失能定義」是指無法自行進食、穿脫衣服、沐浴、排便、排尿;「認知損 害」是指經診斷為器質性失智,指的是在意識清醒時有分辨上障礙、須他人長期照顧者。$$
居然有這樣的職業工會!收了勞保保費,卻沒有將保費繳給勞保局,嚴重損及勞工權益! 而這6個欠繳勞保保費的職業工會名單為:澎湖縣勞動力援助人員職業工會、嘉義市網路購物服務人員職業工會、台北市住院病患家事服務職業工會、台北市自行車租賃保養業職業工會、台東縣傳統整復員職業工會及苗栗縣民宿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如果你或家人有向這6個職業工會投保,但因這6個職業工會沒有將收取保費繳給勞保局,當你或家人申請各項給付時恐將遭暫行拒絕給付,嚴重損害勞保權益。 不過勞保局也請以上職業工會勞工別太擔心,並提供勞工2招自救方法: 自救招式1.保留繳費收據 只要提出繳費收據、轉帳證明,還是不會影響到勞保給付,因此勞保局提醒,民眾每月向職業工會繳交保費後,一定要把收據保管好,或是將轉帳資料保存好,以作為投保繳費證明。 至於無法提供繳費證明或匯款單等證明者,則協調其繳清個人應負擔部分之保險費後發給,不會影響被保險人請領各項保險給付之權益。 自救招式2.挑對職業工會 否則取消資格不退還保費 無法申請給付 勞保局也請在職業工會投保的會員,最好要多關心所屬工會財務運作、積極參與工會活動及會員大會,而且在繳納保險費時,一定要請工會開具正式繳費收據並妥善留存,以備爾後保障權益之需。 此外,勞保局也提醒勞工,一定要選擇符合自己職業類別的工會投保,如果不符合職業工會加保規定的勞工,卻參加勞保,未來在申請勞保給付時,若勞保局發現不符合投保資格,最嚴重狀況就是取消投保資格,不退還勞保保費,當然也不會提供勞保給付。 據勞保局統計,截至108年3月18日,計有澎湖縣勞動力援助人員職業工會等6個職業工會積欠勞工保險費已逾繳費寬限期,勞保局除依法將該等工會移送行政執行、對所屬被保險人暫行拒絕給付外,並通知轄區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協助督促欠費工會改善,若工會之欠費係因保險費遭違法挪用,勞保局即移送檢調單位偵辦。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統計,105年25歲至39歲繳稅青年達305萬人,而根據全球人壽大數據團隊觀察,目前25至39歲青年新保戶,各類保障的投保率或保障額度普遍呈現不足的現象,但青年朋友同時也是活動力旺盛的族群,在外趴趴走機會多,更應該好好檢視保障缺口,及早做好各類的保障規劃。 全球人壽商品部副總經理鄭中安表示,很多年輕人常以挪不出資金,作為無法規劃基本保障的理由。殊不知,正因為年輕人薪資不高、積蓄不多,萬一發生意外、疾病,導致需長期治療或是失能的巨額花費,可能都將造成家庭經濟面臨沉重的負擔,因此,年輕人更該做好基本保障,備妥以下三大支柱:基本支柱、安全支柱與尊嚴支柱,並及早為退休做準備,才能無後顧之憂地衝刺自己美好的未來。 基本支柱:傷害險、壽險 而年輕人該準備哪些基本保障呢?鄭中安建議,年輕人常常在外奔波,可透過傷害險及傷害醫療險等,轉嫁因意外、突發或非疾病造成傷害帶來的影響;若已肩負家庭責任的年輕人,為了家人可能就更需要壽險。從全球人壽大數據團隊分析顯示,25至39歲青年新保戶中投保傷害險及死亡險比例均不到2成,且保額僅有100萬左右,恐不足以填補事故發生後家庭經濟所需。全球人壽建議,壽險可以名下貸款與負債總額,加上對家庭未來5到10年的責任金額總額,當做投保壽險的保險金額;而傷害險則可以壽險保額的2倍作為保額,安排好基本盤後,下一步就是為自己帶來安全感的醫療保障。 安全支柱:實支實付險、住院日額醫療險、癌症險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許多醫療手術在門診就能解決,且近年來罹患癌症的年齡層不斷下移,更應該透過醫療保障來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全球人壽大數據團隊分析25至39歲青年新保戶投保行為顯示,年輕人已有這部份的保險觀念,其投保實支實付險的比例逾7成,惟投保住院日額醫療險及癌症險比例相當低;鄭中安指出,要建置完整的醫療安全網,不能只單靠實支實付險,萬一當重症來襲緊急住院,沒有住院日額險或癌症險的保障,恐難臨時挪出這麼多額外支出。他建議,年輕人可以補強一次或多次給付型癌症險,不但可支應龐大醫療費用,也可作為出院後療養費用支出或填補無法工作的日常生活費;住院日額險則可用來支付單人病房差額或是住院看護費用,提升治療品質。年輕人可以透過這3種保單來強化人生的安全支柱。 尊嚴支柱:長期照顧險或失能扶助險 最後,若因意外、疾病造成的長期失能,因需有人在身旁長期照顧,鄭中安建議,可規劃長期照顧險或是失能扶助險,善用保單每月給付的保險金,讓自己即便進入長期照顧的階段,仍能有尊嚴的活著,不會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依全球人壽25至39歲青年新保戶投保行為來看,雖然有超過6成投保失能扶助險,但平均每人保額僅3.6萬,距離長照機構月費將近4萬,仍依舊不足,即使雇請外籍看護每月費用最低也要23,000元,這些都還未含日常生活費用,建議年輕人應逐步加碼所需保障。 除了這些意外、醫療及失能保障之外,鄭中安也提醒年輕人,年輕人最大的資本就是大把青春,要善用時間來累積資產,減輕未來準備退休費用的壓力;建議年輕人可同時選擇新台幣及美元計價的利率變動型保單,透過至少25年的時間來逐步累積資產也可分散匯率風險外,當宣告利率優於預定利率,保戶就能領到增值回饋金,作為退休生活費來源,且老年時還可選擇一次領或是轉年金化,幫自己的退休生活費加分。 (表)百萬青年保險重點 全球人壽建議備妥3大支柱 衝刺美好未來 青年保險重點 搭配險種 基本支柱 傷害險、壽險 安全支柱 實支實付險、住院日額醫療險、癌症險 尊嚴支柱 長期照顧險、失能扶助險 資料來源:全球人壽
近日有則30歲孤女遇到詐騙集團的新聞,繼承的千萬遺產化為烏有,突顯資產保護的重要性。不少高資產者談到財富傳承及保單規劃時,普遍憂心下一代理財經驗不足,讓原本足以一生衣食無虞的資產,因不善管理而提早耗盡。富邦證券提醒,除了遺囑信託和為子女成立信託外,也可以就保險金上鎖,透過信託或者分期給付,都能讓父母安心傳承。 富邦證券專家團隊協理陳秋蘭表示,許多客戶對受益人一次領取保險金的情況是有顧慮的,會一併詢問限制資產運用的做法,特別是年邁、年幼或弱勢的受益人,擔心其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是否會妥善管理,或者擔心受益人的監護人挪用、親友覬覦、詐騙竊盜、自身揮霍以及投資不慎侵蝕本金。銀行推廣保險金信託已逾二十多年,信託一直是公認最好的方法,而近年來保險業推出分期給付的選項,也是不錯的選擇。 保險金分期給付是保單上的選項,做法相當簡單,提供分期選項的保單,可以在投保時勾選或是舊保單再變更皆可。它有四大效益:一、期間不能解約,可有鎖住資產的效果;二、約定和變更都不必付費;三、不須受益人簽字,要保人自己做主又保密;四、期間不扣服務費而且給予利息,存放效益高。不過,缺點是只有近幾年的某些保單可承作,而分期的選項和彈性也較少,不若保險金信託來得到位。 保險金信託和保單則是獨立的契約,在保險事故尚未發生前,保單受益人預先和銀行簽署信託契約,約定資產的運用及給付原則;另一方面,也要向保險公司約定,批註保險金進信託專戶,才算是大功告成。保險金信託的委託人是保險金的受益人,因為保險金還沒有到手,保單的要保人或受益人的法定代理人通常還有一些影響力,引導信託契約的約定;又信託契約針對修約或解約有一定的限制,可避免規劃走調。而信託監察人是信託中關鍵的角色,安排適當人選可以監督並輔助信託的執行,在契約約定無法配合實際需求時,能適時適度的調整方式。 陳秋蘭表示,究竟該選分期或信託,回歸個案需求。若保單都是多年前所投保,多半不能做分期,只能走信託。其次,對給付方式有較多想法或想要保留某些彈性,保險金信託才能做到。又信託監察人在保險金信託中是很重要的角色,若尚無合適的人選,過渡期間或許先選分期。此外,有些人希望保險金只能放定存,但存款利息扣除管理費後,收益遠不如分期,於是又回頭擁抱分期了。當然,也可以考慮規劃併用,固定現金流以分期給付打底,特別給付需求由信託補足,或許整體費用更省。 欲選擇保險金信託者,制式契約不僅較便宜,並可省下討論的時間,可瞭解各銀行信託契約所提供的選項。陳秋蘭表示,信託除了執行固定給付外,特別給付更有引導的效果。例如,有位感性的母親表達,若她不在了,希望孩子可以早點成家,有家人陪伴,信託原本約定鎖到45歲,但35歲時已結婚生子,就終止契約,讓他換大屋或還房貸,經濟上寬裕一些;也有人期待孩子走出舒適圈,約定出國唸書及進修的費用都可以先來請領。相信這樣規劃,傳承的不只是財富,也一併傳遞了父母的祝福,傳富也是傳愛。
知名電視主持人陳文茜驚傳罹患肺腺癌,幸好及早發現,經過住院手術開刀,已切除一期壞細胞。 肺腺癌主要是由抽菸引起,但是在台灣有越來越多像陳文茜、台北市長柯文哲太太陳佩琪等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的人數卻越來越多。根據統計,台灣95%以上肺腺癌女性患者,幾乎都不抽菸,因此醫生推斷可能與空氣汙染、廚房油煙有關。 肺腺癌共分為4期,第1、2、3期主要採手術切除,若無法開刀則採取局部放療,至於第4期多靠化療、標靶藥物等治療方式。 而不同的治療方式也會連動到保險理賠多寡。以1-3期肺腺癌的治療方式以住院開刀為主,這時日額型的定期住院醫療險、實支實付定期醫療險、住院型癌症險都會依照住院天數理賠病房費、手術費進行理賠,只是實支實付還會多理賠住院期間雜費。 但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第3、4期採放療或化療、標靶藥物,由於放療或化療在門診就能執行,且當天就能回家,有的標靶治療是服用口服藥物,不需住院,只要每天定時吃藥。 若是病患在門診進行化療、放療,當天就能回家的治療方式,日額型定期醫療險不會理賠;同樣的,由於沒有住院,也沒有進行門診手術,只是進行門診化療或放療,實支醫療險也不會理賠。若投保的傳統型住院癌症險若有提供門診化療、放療等保障,那麼就會予以理賠。 至於不用住院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因沒有住院,也沒動手術,日額型與實支型的定期醫療險通通不會理賠,而傳統住院型的癌症險也不會理賠,因為保單條款中沒有「標靶藥物」保障項目。除非病患有投保一次性給付的重大傷病險,或一次性給付的癌症險,才會予以理賠。 因為一次性給付的重大傷病險或癌症險保單條款規定,只要確診符合保單條款定義的癌症,即使病患沒有住院、動手術,沒有醫療收據,只要提供診斷證明書與相關理賠必要文件就會理賠,例如投保100萬重大傷病險若不幸罹患癌症,就可以一次領到100萬元理賠金,用來支付標靶藥物昂貴費用。 根據肺腺癌的治療方式來看,為了降低未來萬一不幸罹癌所產生的住院、手術、門診化療或放療,甚至標靶藥物治療等龐大抗癌費用,那麼最好幫自己建構完整的抗癌保單,也就是一定要幫自己投保實支實付定期醫療險,而且實支實付醫療險的住院雜費額度至少15萬元,再加上保額100萬元的一次性給付重大傷病或癌症險,就能降低罹癌產生的龐大醫療費用,也能讓自己在罹癌後可以依靠保險理賠安心養病。
30歲的小娟接到銀行理專電話,告訴她有一張很不錯的儲蓄險,每個月只要繳2萬元,60歲退休時就可以有700多萬元退休金!小娟非常心動,但冷靜過後心想:「我真的適合買儲蓄險嗎?」 其實,不只小娟,很多民眾在被推銷儲蓄險時,總是會出現一個存錢退休夢想,就是以為買了儲蓄險之後退休就可以高枕無憂。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用儲蓄險存退休金,尤其是年輕人,如果選擇繳費20年期的儲蓄險,那麼將錯過提高資金運用效益,以及累積更多資產的機會。 例如,小娟才30歲,距離退休還很遙遠,也有承擔投資波動的風險能力,那麼小娟就可以試著用其他工具累積退休金,例如用定期定額存ETF或全球股票型基金等,因為如果小娟可以把定期定額時間拉長到20年,以過去歷史來看,年報酬率5%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就來算一下,同樣月存兩萬,選擇不同理財工具,結果匯差多少呢?假設小娟選擇買一張20年儲蓄險,那麼小娟繳費期滿後50歲時保價金約有594萬元,繳費期滿後,保價金仍會持續長大,在利滾利下,小娟60歲時這張保單的保價金會滾至776萬元。 如果小娟放棄投保儲蓄險,而是改為選擇定期定額全球股票型基金或ETF,每月投資金額2萬元,一直到50歲,假設年化報酬率5%,那麼當小娟50歲時,就累積了825萬元,比儲蓄險買了30年所累積的保價金還要多。 若小娟願意從30歲投資到60歲,長達30年的時間,都每月定期定額2萬元,買全球股票或ETF,以年化報酬率5%試算 ,那麼小娟60歲時可以累積1671萬元,足足比買了30年的儲蓄險保價金多出將近900萬元! 當然,投資基金或ETF有風險,但買儲蓄險也有風險!例如如果小娟買了儲蓄險之後中途解約,不但存不到退休金,拿回的解約金可能少於總繳保費。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表示:「儲蓄險買太多不是好事,變現性差,排擠其他資金,尤其是小資族就不適合買儲蓄險,應該優先買保障,用小錢解決病死殘等風險,剩餘資金可定期定額買基金,用長時間換取長期合理報酬,小資才有機會變高資產。」
提到退休,一般人都只會想到退休生活費、旅遊費、醫療費等,但這是假設自己很健康的狀況,但萬一發生1-6級失能,生活無法自理時,不僅會花光退休金,還可能拖累子女,成為家庭沉重負擔! 先來算一下萬一不幸失能所需要的花費。例如每個月要聘請外籍看護,每個月費用約2萬5千元,再加上每月醫療費、營養補充品、消耗用品、伙食費等約1萬元估算,這樣一個月就要花掉3萬5千元。假設失能後餘命10年,那麼總共要花掉420萬元的失能照顧費。 如果你的退休金只有依靠勞保、勞退,萬一碰到失能,將不足以支付失能相關費用,必須請家人提供經濟支援,才能維持基本生活品質。 然而,不幸的是,勞保即將破產,只剩勞退可以依靠,退休金將短少上百萬元,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趁現在還有收入,要提高儲蓄金額,加速累積退休金水位,以免老後拖垮家人。 另外,在存退休金時,千萬別忘了要多存一筆失能照顧費用,因為這筆費用可能高達數百萬元,最好的方式,就是趁年輕先買1-11級失能險與1-6級失能扶助險,萬一真的不幸失能,還有保單理賠金可以支付失能照顧金,減少財務負擔。
婦女投保請注意 非自願剖腹 醫療險竟不理賠? 懷孕之後才想到買醫療險,最壞的結果就是,萬一碰到必要性剖腹,保險公司一毛錢都不會賠!因此,建議婦女們最好在懷孕前就先買齊醫療保障,才能降低理賠爭議。 案例說明 符合「必要性剖腹產」 卻領不到理賠金 3年前,家雲(化名)幫自己買了1張醫療險,結果投保後,在懷孕36週因胎盤早期剝離進行剖腹產。出院後,家雲拿著醫院開立的診斷證明書與相關收據,向保險公司申請剖腹產住院期間的手術費、病房費共9萬6千多元的理賠金,但是卻遭到保險公司拒絕理賠。 家雲認為自己的狀況,明明有符合實支實付醫療險保單條款中所定義的「必要性剖腹」,為什麼保險公司可以不賠?她一氣之下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但結果令她非常訝異,金評會判她敗訴,保險公司不用理賠。 事實上,翻閱金評會判決文就會發現,有許多媽媽跟家雲一樣,買了醫療險,事後卻無法申請到相關的保險理賠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醫療險把「懷孕、流產或分娩及其併發症」都列入除外責任,因此不論是自然產、自願剖腹產(擇時剖腹)、自願流產等住院產生的相關醫療費都不予理賠。 須符合3種狀況 才可獲得醫療險理賠 磊山保經首都分行業務經理張若雯解釋,除非孕婦或產婦被保險人符合以下3種狀況,才會啟動醫療險理賠機制: 狀況①:懷孕期間罹患相關疾病。 懷孕期間罹患以下9大疾病而必須進行相關手術,包括:①子宮外孕、②葡萄胎、③前置胎盤、④胎盤早期剝離、⑤產後大出血、⑥子癲前症、⑦子癇症、⑧萎縮性胚胎、⑨胎兒染色體異常。 狀況②:必要性流產。 如果是因被強制性交、誘姦或與依法不得結婚者而受孕,本人或配偶有遺傳性、傳染性疾病或精神疾病,或是醫生認定懷孕或分娩會招致生命危險,或胎兒有畸形發育的疑慮,必須進行必要性流產。 狀況③:必要性剖腹產。 生產時,如果遇到①產程遲滯、②胎兒窘迫、③胎頭骨盆不對稱、④胎位不正、⑤多胞胎、⑥子宮頸未全開而有臍帶脫落、⑦兩次(含)以上的死產、⑧分娩相關疾病:a.前置胎盤、b.子癲前症及子癇症、c.胎盤早期剝離、d.早期破水超過24小時合併感染現象、e.母體心肺疾病等,醫生認定必須進行剖腹產時,醫療險才會支付理賠。 令人不解的是,家雲的狀況正好符合保單條款所列的「胎盤早期剝離」必要性剖腹產,為何保險公司還是不賠? 已懷孕才投保 釀理賠爭議 原來,關鍵在於家雲投保醫療險時已經懷孕!保險公司調查,家雲是在2016年7月11日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並於2017年 1月 26 日因妊娠 36 週進行剖腹產,依照時間反推,家雲投保時已經懷孕52天。 而根據保險法第127條規定:「被保險人罹患疾病或已值妊娠時,仍可訂健康保險契約,惟保險人對於是項疾病或分娩不負給付保險金額責任。」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孕婦還是可以買醫療險,但是簽約時,已懷孕的這一胎,若發生必要性剖腹產,保險公司不會理賠,除非是家雲再懷第2胎,並符合保單條款認定的相關條件,保險公司才會理賠。 張若雯解釋,保險主要是承保「未發生」的風險,若婦女投保醫療險時「已懷孕」,就算「保單簽約時不知道已懷孕」,保險公司確實可以不理賠。因為投保時保戶都必須簽署同意書,同意保險公司可以有條件的調閱病歷,就可以推算投保時是否懷孕。 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等到懷孕時才想到買醫療險,要及早做好保障規劃,並在投保時,深入了解保單條款理賠條件,或詢問保險公司過去的理賠情形,才能降低日後的理賠爭議。
保障與理財真的能兼顧? 每月只有3千 不要買投資型保單 買投資型保單等於保障與投資兩者兼顧?其實未必!很可能保障沒顧到,投資還賠錢,等到需要用錢或者合約到期才發現,保單帳戶價值比預期的少了許多,結果反而得不償失! 在長輩的建議下,小靜2年前買了1張保額高達500萬元的壽險投資型保單,因為長輩告訴她:「妳是家中的經濟支柱,需要高保額壽險,而且這張保單1年保費只要3萬6千元,等於每月存3千元就可以擁有保障,又可以存錢,是最好的選擇。」 但最近小靜看了對帳單,發現2年總共繳了7萬2千元保費,但帳戶裡面卻只有1萬元,她不知道另外的6萬元跑去哪了?想解約,又被長輩勸阻,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 購買投資型保單 可能衍生的3問題 磊山保經首都分行業務副總鄭詠升表示,小資族每月儲蓄金額少,又想要「保障與存錢」兩者兼顧,難度非常高,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買齊足額保障,再透過收支管理,擠出更多錢儲蓄。要是為了讓「保障與存錢」同步進行,而買了自己不懂的壽險投資型保單,容易出現以下3種問題: 問題①:保障仍不足。 以小靜買的壽險投資型保單為例,壽險部分擁有500萬元的保障,額度看似很高,但這份保單只有「身故」和「完全失能」時才會理賠,萬一小靜不幸罹患癌症、重大疾病,或發生2~11級失能等人身風險,投資型保單一毛都不會理賠,根本幫不上忙。 而且如果發生這些風險,小靜想解約拿回投資型保單帳戶價值,當作醫療費或失能生活費時,帳戶內的錢夠不夠用還是個大問題!因為投資型保單盈虧自負,萬一發生事故時,她所投資的基金產生虧損,就算解約,拿回的帳戶價值也是杯水車薪,無法解燃眉之急。 因此,建議小資族還是把保障與投資分開,先買定期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重大傷病險、失能險等,以確保在發生這些人身風險時,有足夠的理賠金照顧自己或家人。 假設時間倒回2年前,小靜先把錢花在買保障型保險,那麼她每年只需要花費不到1萬5千元,相當於每月1,250元就可以買到涵蓋病、死、失能,足額且完整的保障,每月還可再存1千多元。 問題②:前5年管理費太高。 投資費用高低會影響到投資報酬率與投資結果,而壽險投資型保單最大的問題,就是前5年保費費用率最高達150%,也就是年繳保費的1.5倍,大幅侵蝕可投資金額。 以小靜購買的這張投資型保單為例,她前5年總繳保費共18萬元,其中有5萬4千元是保費費用,再扣掉5年管理費6千元、壽險危險保費9千多元,前5年實際用於投資基金的金額約11萬元。 除了前5年保費費用太高之外,每張投資型保單提供的基金標的有限,可能只有固定幾檔可選。因此建議如果真的想要靠投資基金存錢,可以直接透過官方版的網路基金超市「基富通」,或其他基金公司網站、往來銀行申購基金,選擇性較多,還可爭取更低手續費,節省投資成本。 問題③:放著不管可能血本無歸。 買進投資型保單之後,一定要抱著至少5~7年以上的中長期投資心態,並且定期檢視基金績效,如果發現基金績效持續虧損,就要懂得適時轉換標的,而不是買了投資型保單後就放著不管。 像小靜買的投資型保單,就算她堅持繳費20年,做到了長期投資,但是卻沒有適時轉換基金標的,造成年報酬率虧損5%,那麼20年後保單帳戶價值將只有32萬元。 當然,除了投資型保單,不論是買保障型保險,或是投資任何股票、基金,都必須定期檢視,並隨著人生階段與理財目標做適度調整,才能真正讓保障與理財同時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