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匯損 2309 億的啟示 儲蓄險真的能領回 3% 嗎?
進退維谷的台灣保險業
「新台幣兌美元無論升值或貶值,壽險業都「受傷」,金管會強調,已祭出厚實外匯準備金、國際板加國外投資上限65.25%、個案差異化管理、隨海外情勢動態監理、要求多賣分期繳保障型商品、銷售外幣傳統保單,以及引導投資5+2產業及國內公建等七招。」—工商時報/2019/03/19
壽險業匯損來到2309億
過去保險業在未大量開放海外資金之前,投資的多數是國內的政府公債、重大建設、房地產(炒房炒地的原兇)。以這樣的前提來說,資金穩定,收入穩定。保險業務員推銷的時候自信滿滿!胸口中還有一道社會責任。
時至今日,已不復在,放遠望去,今日海外投資的門檻大開、利差帶來的儲蓄險效應(吸收短年期資金,放大投資部位,稀釋過往幾十年累積下來的利差損)。正因為台灣長期利率持續走低,且持續維持在低利率的時代。導致高額的利差損。
長此以往,大賣儲蓄險變成了壽險業者近年來面對利差損的「止痛藥」,但瑪斯曾經說過「止痛藥絕非特效藥」,總會有藥效退掉的一天。長久之計還是得好好調養身體。
面對儲蓄險你應該醒來的論點
業務員:這個儲蓄險很好!看上去的報酬應該會有3%
客戶:3%是確定的嗎?
業務員:保險公司都是照著解約金表的啊!算一下就知道了
客戶:我要安全、安穩就好了!
業務員:ok的啦!保險公司都是合約制的!一定沒問題
以上是儲蓄險常見的推銷過程。
記得之前我在跟另一位理財規劃顧問聊天的時候就討論到,儲蓄險其實一點也不保證,你所相信的只是業務員的「信仰」。啊!你問我這句話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既然保險公司能夠在保單上設計出2~4%的回饋,用膝蓋想都知道,是用你的錢再投資更高的收益,才能提供你2~4%的報酬。沒有人會做虧本生意的!保險業本身就是買空賣空的事業。唯一的風險就是要承受每個人的風險。那明明保險業的投資也不確定!為什麼你相信你手上的保單是保證收益呢?
◎因為業務員比你更相信保險公司的穩定性
◎因為業務員比你更相信保險公司的獲利性
◎因為業務員比你更相信保險公司的一切一切
理財不是只買金融商品 有目標才有未來
如果只做一件事就會變富有,那一定是理財規劃。許多時候,身為被動方,金融商品常常是受到推銷的情況下,被動購買的行為,而會讓你持續被推銷的原因只有二個:軟弱的耳根&對報酬的過高期待。
而理財的「規劃」這件事,就像一趟旅行談的很清楚明白,試想你的第一趟旅行,不論是國內或國外,你會做多少的準備?人生如果是一趟旅行,你更該重視你的時間以及金錢。
瑪的結論
台灣正經歷一段金融服務的變革,就像早期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再到今日的服務業!然而任何轉變只要方向正確,我們都應該更勇往而前,就如同理財規劃顧問這個行業一樣,我們努力讓人們相信,絕對有人願意提供對稱的資訊、站在客戶的立場、最大化你的利益。只因為有正確的對價!那才是金融業的長久之計。
本文由瑪斯理財兩三事授權轉載,原文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