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月將迎來「3個第一」結合電子資訊是重點!
估值處於低檔
台灣生技股買點到
台灣上市櫃生技公司市值在2014年7月達到兆元的高峰,隨後因基亞肝癌新藥臨床三期期中分析不如預期,以及浩鼎乳癌新藥OBI-822解盲失利
加上伴隨而來的官司訴訟,導致市場崩跌。不過,台灣生技業並未從此一蹶不振。相隔5年,今年4月基亞與日本夥伴Oncolys合作開發新藥,並授權給大廠羅氏旗下子公司中外製藥,授權金達500億日圓,創下台灣開發新藥授權金新高紀錄。而浩鼎的經營團隊積極調整優化各項新藥臨床試驗設計,並跟國際藥廠洽談授權。隨著生技月即將到來,更多正面訊息與發展值得期待。
美中貿易戰近期升級,位於高檔的全球股市5月上旬賣壓沉重,台股也不例外。相較於台股大盤,生技指數處於相對低檔區,而且大都可以避開美中貿易戰的炮火,加上7月即將迎來台灣生技產業的重頭戲──「生技月」,近期逐漸吸引買盤進駐。
歷經新藥指標股基亞(3176)、浩鼎(4174)新藥解盲失利的風暴,目前台灣生技產業的估值處於相對低檔。業界人士指出,一些外商正積極評估收購台灣生技公司的可能性,而今年生技月暨生技展(7月24至28日)首度擴大為「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吸引來自歐美日中韓及東南亞國家廠商前來參展,其中包括許多國際大藥廠,到時候可望捎來新的國際合作案,相關發展值得密切留意。
台灣新藥研發近年進入汰弱留強、整併及盤整階段,而在生技月來臨前,浩鼎、基亞也相繼傳出喜訊。其中,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被控收受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賄賂案,法院已宣判無罪定讞;基亞則透過日本合作夥伴成功授權研發中新藥給國際大藥廠羅氏(Roche)子公司,總授權金折合新台幣約140億元,創台灣生技業授權新紀錄,基亞可分得三分之一(若取得藥證並上市)。
生技月將迎來「3個第一」
醫療生技結合電子資訊是重點
台灣生技月已邁入第17年,今年將迎來「3個第一」,其中包括:① 台美首度合辦;② 國際大藥廠首度參展;③ 重量級的「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總裁暨首席執行長葛林伍德(James C. Greenwood)首度來台參加並發表演說。
承辦生技月活動的「台灣生物產業協會」指出,今年生技月的生技展規模創新高,預期今年的國際參與度將大幅提升,而展覽重點會放在「電子資訊」與「醫療生技」的跨領域整合,這也是台廠的強項與機會,其中包括醫材、醫療設備、醫療服務相關領域。
從醫師轉行投入半導體事業的台灣物聯網(TWIOTA)協會理事長黃崇仁表示,全球只有台灣最有能力把「醫療生技」和「資訊電子」兩個跨領域科技結合在一起,例如:智慧醫院(Smart Hospital)、醫療人工智慧(Medical AI)、遠距醫療照護(Tele-Healthcare)、基因定序(Genome Sequencing)、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醫療大數據(Health Big Data)等項目,這些成果將透過BIO Asia展覽讓各國刮目相看。
特管法上路 開放自體細胞治療
立法建構再生醫療管理制度
配合衛福部去年9月發布實施「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特管法」)修正條文,進而推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件」的立法,今年生技月展覽新設立「細胞及再生醫療展區」,吸引國內外許多相關廠商報名參展,其中包括美日的細胞及組織工程產品公司。
修訂後的特管法開放6項「自體細胞治療」技術,適用對象包括:「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用於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期病人;「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用於治療膝關節軟骨缺損;「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用於大面積燒傷及癒合困難的傷口等。
此外,衛福部持續推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的立法,力拼今年第2季由立法院3讀通過,上路之後可望縮短再生醫療製劑上市的期程,同時能加強安全監控,以建構再生醫療管理制度,促進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造福現行常規醫療服務未能滿足的患者。
素有「台灣生技業教父」美譽的晟德(4123)董事長林榮錦指出,再生醫療潛在商機龐大,台灣去年能跟進日本等醫療先進國家的腳步,領先多數亞太國家開放「自體細胞治療」,是一大創舉,若「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也能在今年完成立法,相信以台灣的醫療環境與技術,將可發揮優勢,吸引來自各國的客源,打造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