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想動起來 須解決3不問題
永春都更案延宕多年,台北市政府在最高法院敗訴,導致民眾信心大失,10年後,全台房屋高達7成是30年的老屋,培養民眾建立正確都更常識及協商能力,已經刻不容緩。
永春都更案拖了16年,今年台北市政府官司敗給極少數不同意戶,許多期待都更者落了空,不少人認為這是繼「文林苑事件」後,再次宣判都市更新的死刑,並將永春案冠上「斷頭都更」、「都更已死」的標題。
永春案確實呈現台灣都市更新推行不易的困境,但為什麼台灣都市更新一直無法順利推動?未來房產倘若都不進行都市更新,台灣會出現什麼樣貌?
不少房地產相關業者認為,都市更新法令繁雜,政策法令一變再變,不僅業者無所適從,民眾對都市更新的認知也有待加強。都市更新推動不易,跟「三不」更脫離不了關係:民眾對實施者的「不信任」、業者和個別住戶的協議條件「不透明」、投資者對於權益的「不確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更直言,權利分配是都市更新過程中最難的課題。
都更條例部分違憲
施行細則無母法基礎
屋比趨勢中心總監陳傑鳴以都市更新母法《都市更新條例》為例,從1998年11月11日公布實施,至2010年5月,歷經8次修法,尤其2012年3月29日發生文林苑強拆事件後,部分條例經由大法官判定違憲,失其效力,造成整個都市更新市場瞬間停滯。
之後內政部為避免進行中的都更案停擺,立即修正《都市更新條例施行細則》應急,但市場中關於同意戶門檻、容積獎勵和強拆等爭議仍不斷發生。
針對母法修法進度,即便蔡英文政府強力推動都市更新,但「新的」修法進度推動仍相當緩慢,《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今年5月由內政部討論通過,至今仍躺在立院,尚未拍板定案。在都更條例第10條及第19條第3項前段因違憲而失效後,雖然暫時有《都市更新條例施行細則》做為辦理都更的依據,但缺乏母法基礎下,都市更新要能順利推動,難度相當高。
陳傑鳴說明,除了都更母法尚未修法通過外,在都市更新事業的推動實務上,目前面臨「三不」問題。以實施業者來說,因比地主掌握更多資訊,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下,面對龐大都更利益,資訊充分者欺騙、隱瞞資訊不足者,時有所聞,而這種資訊不對等一旦被發現,地主對實施者就會產生「不信任」,如此便會延長協商時間。
此外,業者與個別住戶的協商條件「不透明」,幾乎每個地主都不希望自己是「分配最少」的那一戶,甚至有不少人抱著「越晚簽同意書,就能分配更多坪數」的想法,導致都更時程難以加快。
權利分配計算搞不定
協調未果只能破局
最後,民眾因對都市更新的認知不足,多數也不了解權利分配的計算方式,導致在整合過程中住戶與建商對「分配比例」的計算基礎有很大的歧異,權益「不確定」下,雙方協調若未果,往往只能破局收場。
曾經看過上百份都更合建契約的律師蔡志揚表示,消費者買大型家具或電器都會仔細研究使用說明書,面對動輒價值數百萬元的都市更新合約,更不應輕率,要更加謹慎,避免事後反悔。
專長在營建、都更及不動產的律師蔡志揚,近期出版《一次看穿都更×合建契約陷阱》一書,他指出,當建商來敲門談都更,一定要把握分配正義、選屋合理、退場機制及違約條款等4項重點。
重點1:一樓住戶 特別注意分配約定
通常一樓的價值較高,但若用與樓上相同的土地持分來計算,很容易出現不合理的情形。他建議……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9月號第1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