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建設只是房市助燃劑
朝野雙方各退一步下,《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終於在立院臨時會三讀通過,確立推動前瞻基礎建設的法源。原先規畫的8年8,900億元的計畫改為分2期實施,每期預算額度以4年4,200億元為限,但第2期須經立院同意後續編執行。通過的計畫內容,除原本的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及城鄉等5大建設項目外,另外增加食安、少子化及促進就業等3個新項目。
原先規畫的5大建設項目中,軌道建設約占總預算規模的半數,其中大多屬於都會區內的軌道建設。軌道建設雖然有迅速、便捷及低碳運轉等優點,但建設期長、需求經費高,加上完工運轉後調整彈性極低,一旦投資錯誤,很難直接調整做其他用途,成為後續營運維護的包袱。
再者,一項完善的軌道運輸建設必須搭配其他大眾運具,例如公車接駁或公共腳踏車服務,才能深入最後一哩路。因此,若僅有軌道建設,而其他配合的接駁系統並未成形,很難期待能產生足以支撐營運的運量。
很多人認為,推動軌道建設會助長當地房價上漲,但過去台北捷運之所以能發揮對房地產市場的加乘效應,除了長久以來由綿密的聯營公車路網所培養的通勤族群外,再加上捷運開通消除了河道阻隔所造成的交通瓶頸,使得購屋需求得以沿捷運延伸。
台北捷運各路線開通之際,正逢國內房市邁入第4次景氣擴張期,使得捷運路網所到之處,當地房價皆漲。但隨著房價邁入高峰,在所得成長沒有跟上房價上漲腳步之前,房價再漲力道不足,即便軌道建設遍地開花,對房價的影響仍然有限。
產業發展、交通建設及生活機能是影響住宅需求的3大要素,其中捷運是都會區的交通建設,雖能帶動住房需求,但從都會區角度來看,頂多是將都會區內的需求由甲地移到乙地,對於區域內的總需求量沒有太大影響。
嚴格說起來,產業發展才是影響都會區房市的關鍵,產業發展能創造就業機會,進而帶動區域住宅需求。過去十幾年,中南部因產業外移,就業人口持續北上,使得大台北地區的購屋需求攀升,房價漲幅自然遠高於中南部都會區。
軌道建設只是房市助燃劑,不是燃料,當市場處於擴張階段,興建軌道建設會助長房價上揚的速度;但當房市低迷時,對市場的影響極為有限。與其考慮軌道建設會帶動房價,不如擔心營運後是否會因運量不足,而讓承接軌道營運的地方政府無法經營。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8月號第119期